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V2.0.docx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V2.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V2.0.docx(49页珍藏版)》请在悟道方案网上搜索。
1、<p>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 建设方案 目录 1 概述 1.1 项 目背景 . 1 1.2 项 目目 的 及意义 . 2 2 北斗 卫 星系 统 监测 工 作原 理 和应 用 概况 . 3 2.1 工 作原理 . 3 2.2 北 斗应 用 于变 形 监测 的 优势 . 4 2.3 卫 星导 航 系统 在 国内 外 桥梁 监 测中 的 应用 概 况 . 4 3 北斗 桥 梁变 形 监测 系 统设计 . 8 3.1 设 计依据 . 8 3.2 设 计原则 . 8 3.3 设 计功能 . 9 3.4 系 统总 体 设计 . 9 3.4.1 系 统性能
2、 . 10 3.4.2 系 统技 术 参数 . 11 3.5 监 测点 位 设计 . 11 3.5.1 基 准点 设 计 . 11 3.5.2 监 测点 设 计 . 16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3.6 数 据中 心 设计 . 18 3.7 通 讯系 统 设计 . 20 3.7.1 GNSS 接收 机 到桥 梁 机柜交 换 机 . 20 3.7.2 机 柜交 换 机到 数 据中心 . 21 3.8 供 电系 统 设计 . 21 3.9 防 雷设计 . 24 3.10 数 据 处理 系 统设计 . 26 4 北斗 变 形监 测 软件 介 绍 . 28 4.1 软 件结构 . 28
3、 4.2 软 硬件 平 台 . 28 4.3 基 本功 能 和指标 . 29 5 北斗 接 收机 介 绍 . 31 项目合作,请联系 QQ: 124751426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 大桥全长 1296.32m,桥型布置为:主桥为 7 60m 刚架拱 +(80+90+80)m 中承式拱 +5 60m 刚架拱。 设计荷载标准:汽车 -20 级,挂车 -100,人群荷载为 3.5kN/m2。桥面净宽:净 -15+2 2.4m 非机动车道。 上部结构构造:刚架拱净跨径为 60m,矢跨比为 1/7,墩中距 70m,设悬臂式墩帽。 下部结构构造:中承式拱及刚
4、架拱的交界墩采用沉井基础,其他墩采 用桩基承台配空心墩,桥台采用组合式台。大桥刚架拱桥型布置见图 1-2。 大桥刚架拱桥型布置图 (单位: cm) 大桥运营 12 年来,由于车流量的不断增加,加之超限车辆的反复碾压, 项目合作,请联系 QQ: 124751426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该桥多处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已直接影响到过往行人及车辆的安全。 根据公路桥涵养护规范 (JTGH11-2004)第 3.3.3 条有关规定,为及 时掌握桥梁各主要承重构件在运营过程中的变形情况,排除技术状况调查 中各种疑虑,建议对一些大桥、特大桥、拱桥、重要特殊的桥梁建立长期 监测系统,并定
5、期进行桥梁变形监测。 1.2 项目目的及意义 为确保大桥的正常运行,分析和总结大桥变形规律、发展趋势,研究 大桥运营中各种因素对大桥变形的影响情况,以便更好地对桥梁 进行养护, 需对桥梁进行实时变形监测。桥梁变形监测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掌握桥梁在荷载反复作用下有无沉降发生 ( 特别是不均匀沉降 ) 。 2、掌握桥梁线形变化情况,并根据桥面线形的测试结果推断梁体有无 出现下挠,整体刚度有无出现弱化。挠度是桥梁结构最重要及最直观的指 标之一。桥梁结构由于主要部位出现缺损、缺陷, 如裂缝、锈蚀、错位、 沉降及混凝土的收缩等,挠度将发生变化,通过挠度长期监测,保证结构 的安全性。 3、判断
6、桥台有无继续发生沉降,对桥台基础加固后的状态进行跟踪。 4、可以了解桥梁现有病害的发展趋势、对桥梁安全运营的影响程度, 根据监测数据针对性的制定出养护方案。 5、进一步完善和建立、健全现有的桥梁管理系统, 建立和积累必要的技术档案资 料,提高桥梁管理技术水平。 6、可以验证大桥设计及施工的合理性,结构分析与模型实验的正确性, 为今后设计中重要参数的选取和设计方法提供有用的反馈信息。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2 北斗卫星系统监测工作原理和应用概况 2.1 工作原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BDS)是中国自 行研制
7、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 GPS) 、俄罗斯格洛 纳 斯卫星导航系统 ( GLONASS) 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全球 卫星 导航系统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 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斗 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星座部署完成后,可在 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定位、导航、 授时 服务,并具有短报文通信能力,定位精度 10 米,测速精度 0.2 米 /秒, 授时精度 10 纳秒。 北斗卫星导航变形监测系统主要采用差分相对定位的方法进行实时位 置解算,通过分析定位信息
8、确定监测对象是否产生位移。差分是 2 个或多 个测站之间的相对定位,如图 1-1 所示,如果 A 和 B 两点在同一时间内观 测了相同的一组卫星 ( 至少四颗 ) 。而且 A 是一个已知点,通过通讯数据链 路,把原始改正信息传到 B 点,那么 B 点的位置就可以得到确定。 图 2-1 差分相对定位示意图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2.2 北斗应用于变形监测的优势 变形监测是桥梁安全监测系统中的关键项目。传统变形监测系统在保 证工程正常运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存在如下缺陷: 1) 大量采用手工采集数据的方法,自动化测点少,自动化程度低,工 作量大,观测易受气候和其它外界条件的影响
9、,容易漏过重要和危险的信号; 2) 各监测点的变形量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 3) 平面位移和垂直位移数据是在不同的测点上、不同的时间里采集的; 4) 传统精密水准网路线长,工作量大,时效性差。 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桥梁进行变形监测,能克服传统监测系统所 存在的缺陷,精度能满足规范要求,而且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桥梁各时期的变化,甚至瞬时变化,实现连续观测与数据的自动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掌握桥梁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桥梁的安全,并为桥梁提供更可 靠的安全监测资料。 2.3 卫星导航系统在国内外桥梁监测中的应用概况 1) 英国亨伯桥的 GPS 监测系统 英国的亨伯悬索桥全长 2220 米,主跨 1
10、410 米,南跨 530 米,北跨 280 米 (图 2-2)。英国诺丁汉大学于 1996 年使用 2 台双频 GPS 接收机,一对甚高频数据链对该桥进行了动态监测试验。该试验以 2Hz 采样频率,分别测 量了中跨 1 2、边跨 1 2 和支撑塔顶的位移。数据处理采用随机 RTK 软 件。该试验显示桥面垂直位移最大为 40 厘米,大多数时间位移量为 15 厘 米左右,桥面横向位移最大为 14 厘米,塔顶纵向位移 1-2 厘米,横向 0.5-1 厘米。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2-2 英国亨伯桥 1998 年,英国 Bmnel 大学使用双频 GPS 接收机对该桥进行了动载和静
11、载试验,采样率为 5Hz。本次试验动用 5 辆货车,进行了若干动、静载试 验。结果表明, GPS 测量的三维位移结果与该桥的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 相当吻合。 2)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的 GPS 监测系统 明石海峡大桥是目前世界最长的悬索桥,其跨度全长 3911 米,中跨为 1991 米,两个边跨均为 960 米,如图 2-3 所示。从 1998 年开始,采用 GPS 监测系统对该桥进行连续三维位移测量。该桥安装了 3 个 GPS 接收机,分别位于左桥台、中跨 1 2 和左塔顶,如图 2-4 所示。因为温度是产生桥面垂直位移的主要因素,为了分析垂直位移与温度的相关性,同时还进行了 缆索温度和空气温
12、度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垂直方向位移与温度的相关性 在 0.97 以上,位移与温度的关系为 -6.4 厘米度。中跨 1 2 位移范围为 0 至 168 厘米。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2-3 日本明石海峡大桥 3) XX长江隧桥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2-4 明石海峡大桥 GPS 和温度传感器位置 XX长江隧桥位于 XX东北部长江口南港、北港水域,西起 XX浦东 区五号沟郊区环线立交,穿越西南港水域,在长兴岛新开河处登陆,接长 兴潘园公路立交。其中穿越水域部分达 7.5 公里。是 XX长江大桥、 XX长江隧道的统称,又称崇明越江通道、沪崇通道工程, 20
13、09 年建成通车,为 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隧桥结合工程。隧桥总长度 25.6 公里,其中隧道长 8.95 公里,大桥 16.65 公里。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2-5 XX长江隧桥 大桥装有 6 对 GNSS 接收天线, 1 对位于两个主塔顶端, 2 对位于两个主跨外侧 ( 桥面两侧对称布设 ) , 3 对分布在主跨之间 ( 分别位于 1/4 跨、 1/2 跨、 3/4 跨,桥面两侧对称布设 ) 。 GNSS 天线如图 2-6 所示。 图 2-6 XX长江隧桥 GNSS 天线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3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设计 3.1 设计依据 北斗桥梁
14、变形监测系统的技术设计及工程建造依据相关的国家标准和 相关行业标准进行,本方案中所引用的部分技术规范参见下表: 表 3-1 系统设计依据的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技术规范名称 编 号 批准单位 年份 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 GB/-2001 国家技术监督局 2001 精密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国家技术监督局 2007 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CJJT73-2010 中国建设部 2010 UNAVCO 基准站建立规范 国际 UNAVCO 组织 IGS 基准站建立规范 国际 IGS 委员会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0-2010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0 公路桥涵养护
15、规范 JTG H11-2004 交通部 2004 3.2 设计原则 北斗变形监测系统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 GNSS 技术等高新技术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工程。为使大桥实时变形监测系统成为 一个功能强大并能真正长期用于结构损伤和状态评估,满足桥梁管理和运 营的需要,同时又具经济效益的结构健康安全监控系统,本监测系统根据 监测区域的地质地貌、工程规模和工程特点,结合国内外发展现状,其设 计的总体构想是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仪器布置力求少而精,使监测系统 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 遵循简洁、实用、性能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2)
16、 系统设置立足实用性原则第一,兼顾考虑科学试验和设计验证等方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面因素; 3) 可靠性:为确保桥梁安全监测系统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系统必 须稳定可靠,系统所采集的数据必须准确,必须正确反映各监测点位及其基础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情况,系统故障率低,发生故障时能及时排除; 4) 先进性:数据采集速度快,精度高,系统具备数据快速采集处理、 管理和预报等功能。选用稳定可靠且先进的观测设备,实现自动化观测与 数据处理; 5) 经济性:应尽可能力求功能好而成本低; 6) 系统应具有可扩展性。 3.3 设计功能 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研发的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能实现连续观
17、 测与数据的自动处理,可以更有效地掌握桥梁的实时位移变化,掌握桥梁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问题,确保桥梁的安全。同时,为桥梁 提供更可靠的安全监测资料,克服传统监测系统所存在的缺陷,精度也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3.4 系统总体设计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包括基准站、监测站和数据中心。 基准站为监 测站提供监测坐标起算基准,如有多个基准站,可进行相互检核,确保基 准站位置的准确性;监测站根据监测点位需要,布设在桥梁主体结构上; 基准站数据和监测站数据通过有线或无线通讯链路,将数据实时回传至数据中心,在数据中心完成对各基准站与监测站的数据集中解析、处理、分 析和存储,并将形变结果显示给用户。 北斗变形监测
18、系统软件是北斗变形监测的核心。原始观测数据经传输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进入软件,在软件内部进行实时位置解算及事后位置解算,并将解算结果 实时显示,供用户分析使用。北斗变形监测软件的数据接收处理流程如图 3-1 所示。 3.4.1 系统性能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3-1 数据接收处理流程 北斗变形监测系统的性能主要包括自动运行能力、完整性监测能力、 自动计算能力、联网和扩充能力、数据服务能力、静态及动态高精度定位 能力等。具体有: 1) 各基准站及监测站具备自动长期连续运行的能力,仅需定期派专 人进行设备维护和清洁工作; 2) 数据中心具备自动完成基准点
19、数据接入、数据入库、差分计算、 故障报警等功能,仅需少量人员进行值班;系统发生任何故障 ( 基准点故 障或其它系统因素造成的故障 ) 时可自动警示值班人员; 3) 系统支持基准站与监测站的动态扩展,可根据实际需要对系统站 点进行增删操作。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3.4.2 系统技术参数 北斗变形监测系统的基本技术参数如表 3-2 所示: 表 3-2 系统技术参数表 项目 内 容 指 标 定位精度 1 实时定位精度 水平优于 0.02m 垂直优于 0.05m 事后精密定位 水平优于 0.003m 垂直优于 0.005m 可用性 2 导 航 95.0% 定 位 95.0% 兼容性
20、 卫星信号 BDS B1、 B2; GPS L1、 L2、 L5; GLO G1、 G2 数据格式 接收原始二进制数据流; RTCM3.X; 接收机设备 目前主流厂商的北斗接收机 通信方式 实时用户 3G/4G/Internet 注 1: 精度数值为 1 倍中误差,定位精度指在 CGCS2000 坐标系中的精度注 2: 可用性指标为不顾及通信网络可用性条件下的指标。 3.5 监测点位设计 3.5.1 基准点设计 基准点是整个位移监测的基准框架。它长期连续跟踪观测卫星信号, 通过数据通讯网络实时传输北斗观测数据到控制中心,并实时为各监测点 提供高精度的载波相位差分数据及起算坐标。基准点建设外观如
21、下图所示。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3-2 基准点外观示意图 基准站建设位置条件及设计、安装必须满足下面条件: 1) 基准点的选址依据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地基稳定的地点,同时基准点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 a) 站址应选在基础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并有利于安全作业的地方 , 年平均下沉和位移小于 3mm; b) 站址与周围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 ( 如电视台、电台、微波站、通讯基站、变电所等 ) 的距离应大于 200m;与高压输电线、微波通道的距离应大于 100m; c) 站址附近不应有强烈干扰接收卫星信号的物体,如大型建筑物、玻璃 幕墙及大面积水域等; d) 站址视场内高度角大于
22、 10 的障碍物遮挡角累积不应超过 30; e) 站址应避开地质构造不稳定区域,如:断层破碎带,易于发生滑坡、 沉陷等局部变形的地点 ( 如采矿区、油气开采区、地下水漏斗沉降区等 ) , 地下水位变化较大的地点; f) 站址应可方便地架设市电线路或具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并应便于接入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公共通信网络或专用通信网络; g) 屋顶观测墩应选在坚固稳定的建筑物上,建筑物高度不宜超过 30m; h)基准点天线应采用 GNSS 扼流圈天线 ( 如图 3-3 所示 ), 为了防雨淋、 日晒,防风,延长天线使用寿命,双频天线的保护罩采用专用的全封闭式 GNSS 专用天线罩;
23、 图 3-3 基准站天线示意图 i)站址选定后,应采用 5s 采样间隔,进行 4 小时以上的 GNSS 数据采 集,并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数据有效率应高于 80,多路径影响 MP10.4, MP20.5。 2) 北斗监测系统观测墩的建设要求及规格 根据实际情况,观测墩的建设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应高出地面 3m,一般不超过 5m;对于屋顶观测 墩(如图 3-4 所示 ) ,高度应大于 1.5m;当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建设在室内时, 应高出观测室屋顶 1.5m 以上。室外部分应加装防护层,防止风雨与日照辐 射对观测墩的影响。 b) 对于基岩观测墩,内部钢筋与基岩紧密浇筑,浇筑深度不少
24、于 0.5m; 对于土层观测墩,钢筋混凝土应埋于解冻线 2m 以下;对于屋顶观测墩,内部钢筋应与房屋主承重结构钢筋焊接,结合部分不少于 0.1m。 c) 观测墩应浇筑安装强制对中标志 ( 如图 3-5 所示 ) ,要严格整平,墩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外壁应加装(或预埋)适合线缆进出的钢或塑料硬制管道,以保护线路。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d)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与地面结合的四周,应做不少于 5cm 的隔震槽, 内填粗砂,避免震动带来的影响,起到防震作用。 e) 基岩和土层观测墩应与观测室或周围房屋的主要结构分离,以免影 响观测墩的稳定性;屋顶观测墩与屋顶结合处
25、应做防水处理。 f) 如有多于一个观测墩,则观测墩间距应大于 5m。 图 3-4 屋顶观测墩示意图 北斗桥梁变形监测系统建设方案 V2.0 图 3-5 强制对中标志正面和侧面 3) 观测墩基体建设步骤 a) 根据相关规范以及参考站点位实际情况,进行观测墩类型选择和结 构剖面图设计。 b) 对参考站点位周边环境和地质条件进行考察。若建基岩观测墩,需 请地质专家根据以往资料对点位的地质情况作出分析,比如基岩深度、基 岩类型、土壤类型等。若点位没有以往的地质资料,需边钻探边分析。一 般把观测墩建在微风化基岩上,强风化基岩和中风化基岩不适宜建基岩观 测墩。若无法建成基岩观测墩,改成建土层观测墩,则需了
- 温馨提示:
建议用WPS软件(.pptx、.docx)打开文档,少量文档使用Microsoft(.ppt、.doc)打开易出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打开文档,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北斗 桥梁 变形 监测 系统 建设 方案 v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