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信息化规划建设方案.docx
《应急信息化规划建设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信息化规划建设方案.docx(105页珍藏版)》请在悟道方案网上搜索。
1、应急信息化规划建设方案目录任务书 1:感知网络地方建设任务书1任务书 2:指挥信息网地方建设任务书13任务书 3:卫星通信网地方建设任务书25任务书 4:地方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总体框架36任务书 5:数据治理系统地方建设任务书49任务书 6: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应用支撑与系统集成地方建设任务书58任务书 7: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地方建设任务书69任务书 8: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地方建设任务书76任务书 9:政务管理应用系统地方建设任务书83任务书 10: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地方建设任务书90任务书 11:认证授权与密码服务地方建设任务书99 1 本任务书规定了地方开展应急管理
2、感知网络建设的总体设计、重点建设任务、主要技术指标、实施进度等。一、总体设计应急管理感知网络是基于智能传感、射频识别、视频图像、激光雷达、航空遥感等感知技术,依托天地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面向生产安全监测预警、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城市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现场实时动态监测等应用需求,构建的全域覆盖应急管理感知数据采集体系,为应急管理大数据分析应用提供数据来源。(一)总体架构。地方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建设以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建设为主,重点建设生产安全、自然灾害、城市安全领域和应急处置现场的感知网络,分为常态和非常态两种情况考虑:常态下,以市、县、区域、生产经营单位自
3、行建设为主,最终汇聚于应急管理部本级数据中心;非常态下,地方按照应急管理部统筹制定的标准进行前端部署,就近接入应急通信网络。生产安全领域,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建设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采集风险隐患感知数据。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按照相关采集规范,建设数据采集系统,汇集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烟花爆竹等的感知数据。自然灾害领域,主要建设森林草原火险火情感知网络,12同时汇集地震、地质、水旱、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风险监测监控信息。城市安全领域,推动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针对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城市轨道交通、消防重点单位和重大活动保障
4、,建设感知网络。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接入汇集新建感知网络及相关部门已有系统的城市安全感知数据。应急处置现场领域,主要针对灾害和事故处置的现场态势、趋势分析和合理处置等需求建设感知网络。图 1-1 总体架构图(二)与相关系统或感知网络的关系。地方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建设主要包括感知层和传输层, 采用物联感知、航空感知、视频感知、数据采集系统等前端感知技术,和 NB-IOT、LORA、3G/4G/5G、蓝牙、MSTP、VPN 等各类无线、有线传输技术,为数据支撑层和应用层提供感知数据,并与其他政府部门、应急管理部进行感知数据交换共享。应急管理感知网络与相关系统或感知网络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数据支撑层业务系统
5、数据库数据治理系统数据共享交换无线传输NB-IOTLORA3G/4G/5G蓝牙.有线传输MSTPSDHVPNCDN.航空感知航空摄影视频感知目标检测航空电磁测量模式识别微波探测机器视觉多波段扫描全景视觉.图例:本任务书建设非本任务书建设图 1-2 与相关系统和感知网络的关系1. 与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相关系统的关系地方应急管理感知网络采集的感知数据,按照业务应用需求,部分数据直接提供给应急管理相关业务系统使用,同时需要共享交换的数据提供给数据治理系统。2. 与其它部门感知网络的关系地方应急管理部门通过地方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按照业务应用需求汇聚共享林草、水利、气象、消防、住建、公安、交通等其它部
6、门感知数据,也可将本部门采集的感知数据向其他部门开放共享。3. 与部本级感知网络的关系地方应急管理感知网络主要通过物联感知、航空感知和视频感知途径采集感知数据,并按照应急管理部明确的要求和标准,依托应急通信网络,最终汇聚于应急管理部本级数据中心。应急管理部负责卫星感知建设及地震感知数据、防汛抗旱基础感知数据等的汇集,实现向下共享感知信息,支撑地方多级应用。二、主要建设内容(一)生产安全感知网络建设。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推动高危行业领域企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建设完善感知网络,采集风险隐患感知数据。并按照相关采集规范,建设数据采集系统,将采集到的风险隐患感知数据,通过专线/互联网 VPN
7、等汇集至省级节点,最终汇聚于应急管理部本级数据中心。重点采集汇聚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和烟花爆竹的感知数据。1. 煤矿感知数据接入煤矿感知数据主要包括工业视频监控数据、安全监控数据(含瓦斯抽采(放)监控数据)、井下作业人员管理数据、重大设备监控数据、矿压及冲击地压监测数据、水文地质监测数据、供电监控数据、井下运输监控数据等,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煤矿感知数据接入规范(试行)要求。2. 非煤矿山感知数据接入本任务书重点要求接入尾矿库感知数据,主要包括库区降雨量、库水位、干滩长度、浸润线、坝体表面位移库区地质滑坡体表面位移等实时监测数据,滩顶放矿处、排尾管道、坝体下游坡、排洪设施
8、进出口、库水位尺、干滩标杆等处的视频监控数据,预警阈值数据等,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尾矿库感知数据接入规范(试行)要求。各地区可根据本地实际,自行开展除尾矿库外的其它非煤矿山感知数据接入,根据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工作需要自行确定感知数据内容。3.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感知数据接入本任务书重点要求接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感知数据,主要包括储罐区的压力、液位、温度、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气体浓度、罐区内视频等,以及库区的可燃气体浓度、有毒气体浓度、仓库监控视频等感知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感知数据接入规范(试行)要求。各地区可根
9、据本地实际,自行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 源生产单元(装置和设施)感知数据接入,根据安全生产监测预警和监管工作需要自行确定感知数据内容。4. 烟花爆竹感知数据接入烟花爆竹企业感知数据主要包括生产、存储环节的重要风险数据,包括温度、湿度、侵入行为、人数、连续工作时限、设备运行状况、视频监控等数据,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烟花爆竹生产存储感知数据接入规范(试行)要求。(二)自然灾害感知网络建设。各地区应针对本辖区自然灾害特点建设感知网络,实现自然灾害隐患区域的全方位、立体化、无盲区动态监测。主要包括森林草原火险火情的感知网络建设和地震、地质、水旱和气象等自然灾害数据的采集汇聚。1. 森林草原火险火情感
10、知前端建设和数据接入地方应急管理部门结合自身职责职能,推动相关部门或自行开展森林草原火险火情感知网络建设,采集感知数据, 主要包括卫星遥感火情感知数据、航空监控火情感知数据、地面监控火情感知数据,森林火险监测站感知数据、森林火险综合、气象部门监测感知和预报数据等森林草原火险预报感知数据,雷电监测站状态感知数据、雷电监测站原始感知数据、雷电监测网成果感知数据等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森林草原火险预报感知数据采集规范(试行)、林区雷电感知数据采集规范(试行)等规范要求。2. 地震感知数据获取省级地震局汇聚地震专业台站感知数据,并统一出口向上汇聚。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向应急管理部申请共享地震
11、感知数据,支撑应急管理工作。3. 地质灾害感知数据获取通过与自然资源部门相关系统对接,汇聚监测数据和预警数据,具体包括位移、裂缝、含水率、水位、地温、雨量、视频、泥位、次声、地声、孔隙水压力、岩土压力、沉降、光纤、倾斜角、遥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地质灾害预警反馈数据(速报数据)等感知数据,采集内容应符合地质灾害感知数据交换规范(试行)要求。4. 防汛抗旱感知数据接入地方应急管理部门在向应急管理部申请共享防汛抗旱感知数据,支撑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可根据工作需要与水利部门等防汛抗旱相关部门系统对接,汇聚防汛抗旱气象数据、水利工程数据、水文数据、防汛抗旱工情险情、海洋风暴潮数据、海上船只数据、城
12、市内涝 7 个分类以及相关视频信息等感知数据,并符合防汛抗旱感知数据交换规范(试行)要求。5. 气象灾害感知数据获取通过与气象局等气象灾害防治相关部门系统对接,接入汇集数据产品、预报产品、预警产品和服务产品四类气象感知数据,感知数据应符合气象感知数据交换规范(试行)要求。(三)城市安全感知网络建设。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81 号)等文件要求, 各地要在城市整体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推动相关部门(交通、住建、电力、能源、公安等)建设城市大型建筑、大型公用设施、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公共空间、轨道交通、消防重点单位、重大活动保障等的感知网络。地
13、方应急管理部门要通过专线/政务网等方式接入汇集新建感知网络及相关部门 已有系统(如“两客一危”车联网管理系统、雪亮工程等)的 城市安全感知数据,为城市安全隐患的深入发掘、异常情况的及时预警、处置过程的全程监控和灾后情况的全面评估提供精确、及时和有效的感知数据。1. 大型建筑感知数据获取桥梁、大型体育场馆、大型综合体等大型建筑,要根据消防、人防、建筑安全等工作需要,部署感知终端,采集沉降、变形、位移、火灾报警、消防设施水位、水压、流量、温度等感知数据。2. 大型公用设施感知数据获取根据工作需要,交通枢纽、学校、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区域,特种设备(电梯等)、引水渠和供水厂、变电站、燃气门站及中高压调
14、压站、能源站、储气输气调配站等公用设施, 要部署感知终端,采集消防设施运行、特种设备运行、水源地水质、燃气泄漏、输气管网压力、电弧监测等参数,支撑城市公用设施的安全运行3. 地下管网及综合管廊感知数据获取城市地下管网(水、电、气、热等)及综合管廊,要部署感知终端,采集燃气管网及地下相邻空间燃气浓度、供水管网泄漏、排水(污水)管网气体监测(甲烷、硫化氢等)等信息,全面感知地下管网运行状态,推进风险防控、预测预警、监测监控全过程掌控,防范重特大事故发生。4. 公共空间感知数据获取街街道、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要部署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终端,推进视频监控资源整合,建设视频一张图,实现对公共空间和重点场所的
15、全方位、无死角监控,支撑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5. 城市轨道交通感知数据获取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耦合风险大、运营安全压力突出和社会安全覆盖范围广等问题,部署面向轨道交通内外环境的安全感知网络,利用卫星遥感观测、视频、BIM 模型、RFID 标识、结构和火灾传感装置等手段,实现对轨道交通建设与运营全生命周期的安全监测。6. 消防重点单位感知数据获取城市消防重点单位内部及周边要部署感知终端,利用视频、RFID 标识等多种物联感知手段,采集视频、消防设施动态监测、城市高点火情监测、重点单位人员巡查巡检等信息, 对消防重点单位进行日常监控,实现事前可视化监控、火灾及时报警响应、救援全流程监测以及信息
16、辅助决策评估的消防防范救援体系。7. 重大活动保障感知数据获取针对重大活动安保区域范围集中、交通流量大、交通“潮汐”现象、事故突发性以及易成为恐怖袭击目标的特征,利用相关设备和技术手段,采集人员流动信息、危险对象信息、环境信息等,采用固定感知与移动感知相结合、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打造重大活动立体化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感知体 系。(四)应急处置现场感知网络建设。面向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和城市安全应急处置中现场态势、趋势分析和科学处置等需求,应用智能传感、射频识别、音视频采集等感知技术,依托以自组网技术为基础的现场应急通信网络、公共通信网络和低功耗广域网,结合事前预设的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汇集现场感知
17、数据,实现灾害现场看得见、看得准、听得见、听得清,为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现场指挥调度、分析研判、辅助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地方应急管理感知网络建设要立足实际,抓住重点,分步实施。其中,2019 年建设任务及进度安排如下。表 1-12019 年建设任务序号建设内容建设目标1自然灾害领域已有感知数据的省级节点汇集森林草原火险火情、地质、防汛抗旱、气象等自然灾害领域已有感知数据汇集到省级节点2生产安全感知网络的新建或改造升级新建或改造升级生产安全感知网络,汇集接入企业的相关感知数据汇聚到省级节点:(1) 煤矿的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数据以及人员定位感知信息(2) 尾矿库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感知数据(3)
18、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存储单元(储罐区和库区)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感知数据(4) 烟花爆竹企业生产、存储环节的安全监测类数据、视频类感知数据(5) 鼓励接入其他重点监管企业感知数据3完成感知数据的部本级汇集各省应急管理部门将已接入的感知数据汇集到应急管理部本级数据中心三、主要技术指标感知网络应满足稳定高效实用、数据传输安全等指标要求。主要指标如下:1. 具有接入 NB-IoT、Lora、3G/4G/5G、互联网、卫星等多种网络的能力;2. 支持物联感知、视频感知、航空感知、卫星感知等多 种感知途径数据的汇集;3. 支持 ModBus、OPC 等主流工控系统的数据采集协议4. 支持 MQTT、T
19、CP、HTTP、CoAP&LWM2M 等协议;5. 感知网络建设要符合国家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标准, 感知数据传输要符合国家有关数据传输加密工作的要求。四、实施进度12019 年 5 月底前,完成地质、地震、防汛抗旱、气象、森林草原火险火情、消防、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等领域和部门数据感知网络建设现状及感知数据需求调研,确定 2019 年感知数据的建设(接入)范围、数量等。22019 年 6 月底前,各省级应急管理部门要以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领域为重点,结合 2018 年应急管理“一张图”专项资金建设要求和地方实际,编制完成感知网络建设方案。32019 年 10 月底前,各省级应急管理部门按照感知
20、网络建设方案,一要实现森林草原火险火情、地质、水旱、气象等自然灾害领域已有感知数据汇集到省级节点;二要新建或改造升级煤矿、尾矿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高危行业企业生产安全感知网络,实现接入企业的相关感知数据汇聚到省级节点。42019 年 12 月底前,各省应急管理部门将已接入的感知数据汇集到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尤其要接入危化品、煤矿、尾矿库在线监测、预警、预报监控系统。北京· 2 一、总体设计指挥信息网作为应急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面向指挥决策部门、应急救援部门的特定用户,承载应急指挥救援、大数据分析、视频会议、部分监测预警等关键应用, 是基于 IPv
21、6 的网络系统,支持 IPv4 共网运行,具有高可靠、高稳定、高安全、全覆盖的特点,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安全互联。(一)全国网络架构。北京指挥信息网实现部、省、市、县四级应急管理部门立体式全覆盖,为应急管理提供统一高效的网络通信保障。全国网络架构如下图所示。图 2-1 指挥信息网全国网络架构35指挥信息网由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组成,采用完全 对称的双平面架构。核心层是指挥信息网跨区域数据交换的 主干,具有高速交换、高可靠、低时延等特征,综合考虑数 据中心部署、运营商资源、人才资源等因素,选取北京、上 海、兰州和贵阳四个城市作为骨干节点进行双平面组网;汇 聚层由 64 个省级汇聚节点组成
22、,依托各省级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总队节点进行建设,按照就近原则双上联至应急指挥 骨干网核心层骨干节点,实现各省内网络流量的汇聚和转发; 接入层是指挥信息网省以下网络,通过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 和消防总队、支队和大队分别建设的指挥信息网省级、市级 和县级节点,实现全国所有县级辖区的全覆盖。应急管理部 负责核心层和汇聚层网络建设和运维,各省、市、县级应急 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部门负责接入层网络建设和运维。(二)与其他网络的关系。指挥信息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网、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卫星通信网、无线通信网共同组成应急管理部基础网络设施,承载业务各有侧重,彼此之间互为补充。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是承载非涉密政务



- 温馨提示:
建议用WPS软件(.pptx、.docx)打开文档,少量文档使用Microsoft(.ppt、.doc)打开易出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打开文档,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急 信息化 规划 计划 建设 方案
